千岁宝掌和尚

 《杭州府志》  
宝掌。中印度人。魏晋间东游。自云六百七十三岁。泊来二浙。爱天竺之胜。结茅以居者四十五年。复往游名山。唐贞观十五年还竺峰。为中竺开山始祖。《乾隆志》

《浙江通志》(雍正)
宝掌。中印度人。魏晋间东游。自云六百七十三岁。周武烈王十二年丁卯生。左手握拳。有珠在掌中。因以为名。始抵峨眉五台。南返衡庆入建邺。与达摩遇于梁朝。遂扣法焉。

千 岁 宝 掌 和 尙 记

千岁宝掌和尙,是古印度中部地区人。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年份(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13年),降生投胎。他刚出世时,左手掌紧紧握起,成拳状。七岁削发为僧时,左拳才松开,别人发现他的掌中有一颗宝珠。于是,人们倒把他的原名给忘了,都称他为宝掌和尙。
魏晋年间(公元213年前后),宝掌和尙从印度向东云游,来到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他先进入四川,到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曾经在一个叫“大慈”的地方停留住下。他经常不吃东西,每天颂读般若经等佛教大乘经典达一千多卷。有人作诗这样称赞道:“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一天,他对大家说:“我发过一个大愿,在这个世界上住一千年。现在,我的年纪已经六百二十六岁了。”所以,人们又称他千岁长老。
之后,宝掌和尙游历山西五台山。曾经一个人到过祝融峰的华岩、黄梅的双峰、庐山的东林,并在那些地方居住过。不久,他抵达建邺(今南京 梁朝都城)。正好印度高僧达摩也到了建邺。宝掌和尙遇见达摩,请教大乘佛法心髓,尽得达摩传授的禅宗要旨。梁武帝称赞宝掌和尙出家修行的时间长,将他迎接到皇室内供养。没多久,宝掌和尙南下来到吴地(长江下游以南一带),他做有偈语这样说:“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
宝掌和尚顺水(从浙水上游)东下,从千倾(临安)到天竺(杭州)去鄮峰(鄞县)。他攀登太白山(天童),穿行雁荡诸峰,饱揽了浙东、浙西的秀山丽水和许多寺院。他曾在赤城、云门、法华、渔浦、赤符、大岩(今绍兴、天台、诸暨等地)短暂小住。后来,他又返回飞来峰(杭州灵隐),在天竺稽溜峰西南的山坡上开挖石窟居住。他赞叹道“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这时已是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3年)。
最后,宝掌和尚来到浦江县仙华山东面的一个叫“宝岩”的幽谷定居。他与附近一位郎禅师关系很好。每次相互问候通信息,宝掌和尚派白狗口衔送信。郎禅师让青猿充当信使。所以,有人在郎禅师住处的墙上题诗“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在浙江,千岁宝掌和尚到过的地方,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寺院。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正月初一,宝掌和尚亲手塑造一尊塑像。到第九天,塑像完成了。他问徒弟慧云:“这是谁呀?”慧云回答说:“就是师傅您啊。”宝掌和尚随即洗澡更衣,飞身跃到打坐的地方。他对慧云说:“我在这个世上已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年,今天我将告别这个世界。听我留下的偈语:‘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他世,下生复来此’。”稍过一会,宝掌和尚又嘱咐慧云说:“我灭度六十年后,有一个和尚来取我的遗骨,请不要拒绝。”这话一讲完,宝掌和尚就圆寂了。
宝掌和尚灭度后五十四年,会稽刺浮山明觉寺一位年长的和尚从云门来到埋葬宝掌和尚遗骨的石塔前,一边作揖一边说:“石塔,石塔请开门。”不一会,关闭着的塔门果然慢慢自动打开了。塔内,宝掌和尚的遗骨还保持原来的形状,连环如初,没有散乱,还发出一道道金色的亮光。刺浮长老小心地带着宝掌和尚的遗骨送往秦望山(绍兴),建造崒堵波(梵语 奉藏大德高僧的墓塔)供养起来。
从周威烈丁卯年到唐高宗显庆丁巳年算起来,正好一千零七十二年。宝掌和尚到中国,足足有四百多年。在记述高僧的史册上,这些事都已经没有记载了。唐朝开元年间,慧云门下一位名叫宗一的人,曾经刻石碑记述宝掌和尚的经历,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件事。
泊来二浙。爱天竺之胜。结茅而居者四十五年。复往四明天台及诸名山。游历将遍。唐贞观十五年。还竺峰。久之。移居浦江宝岩。显庆二年正日。手捏一像。九日而成。与其貌无异。即告徒曰。吾誓住世千岁。自来支那。忽四百岁。今已过七十有二年矣。说偈而化。世称千岁和尚。
遗记。度后。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越五十四年。刺浮长老。至彼作礼。塔户忽开。得其骨。皆连锁金色。因持来。别建塔藏之。为中竺开山始祖。《西湖高僧事略》



关闭页面